
吉田修一 / 東京灣 / 麥田出版 / Romance / book
這是第一次接觸吉田修一。你/妳可以很快地從書名中知道,這是個發生在東京灣的故事。然而事實上,又有那一個類似的故事,和東京灣搭不上關係呢?
男主角亮介只是個平凡的碼頭貨運工人,女主角是亮介透過簡訊交友認識,名為「涼子」的女子。從建立在簡訊交友的薄弱緣份開始,她們有意無意地尋找著彼此,不敢將自己全心全意地交給對方,卻又不自主地靠近著。
第一次看,是在回家的火車上,不到兩個小時便迎接結局;第二次讀,是在等待休假的下午,逐字讀完,卻也意外地快。故事的起承轉合實在非常簡單,就像電視上固定玩的把戲,得不到太多驚喜。但是我還是忍不住喜歡這個故事。
因為事實上這段愛情糾葛的舞台,不只是東京灣,而是從手機簡訊、連載小說、匿名上展開的,就連電車線也成了一種虛擬的存在。亮介與「涼子」的情愫,透過手機簡訊、連載小說,在現實的,虛擬的世界中游移,造成「信任」的錯覺。似乎虛擬的事件,比現實世界的接觸要更真實,但卻又不敢完全相信的無奈。
這種心境在吉田修一對「涼子」的描寫上特別明顯,亮介雖然也一樣困在這樣的迷陣中,卻試著將它隱藏起來,以一種比較不會受傷的方式去解釋。
「東京灣景」有趣的地方在於:從手機簡訊、連載小說中,一點一點建立的愛情,以及虛擬與現實的不確定感。愈是在虛擬中表達真心,似乎就愈害怕現實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一段又一段不同的電車線,象徵著愛情的變化。這些就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題材,可以有這樣的化學效用,其實我們心知肚明,所以即使吉田修一不寫,我們也能體會得到,男主角在高架橋上飆車時,他想的是什麼;女主角坐在電車上遙望東京灣時,她想的是什麼,這些是作者刻意留給讀者的空間,你/妳怎麼想都對。
小說裡的亮介和今年的我同齡,我很喜歡他表面上大而化之,內心卻很多感情的個性。亮介有不少單純卻又過長的台詞,我好幾次以為是從我嘴裡說出來的。像我這種看小說的人,總是過份地將自己想像成主角,然後將自己以為的女主角填上。亮介不是亮介,「涼子」不是「涼子」,這實在不是閱讀的好習慣。

這本小說也很理所當然地被改編為日劇,雖然有貼切的女主角仲間由紀惠(說貼切?其實是我喜歡她),但故事的重點似乎有所轉移,加入了「日韓」民族歧見的情節。原本的故事反而比較單純,或是說小說比較傾向於從單純的關係中,找出複雜的情感來陶醉。若以「日韓」民族歧見為主題,勢必減弱對虛擬世界的描寫,我想應該也感受不到小說營造的不確定感了吧。比起十一個小時的日劇,我反而覺得「東京灣景」比較適合電影的格局。

另一個可聊聊的話題,是一本關於東京灣的攝影集:「Tokyo Bay」,攝影師是野村治孝。整本攝影集是同一種構圖,從眼睛的高度去看東京灣,三分之一是海,三分之二是天空,有時可以從海與天空的夾縫中找到一點陸地。跟隨著地點時間的不同,來欣賞東京灣的各種心情。搭配「東京灣景」,別有異趣。等我買到了,再告訴你/妳們攝影集那裡可以找得到。